农田、菜地建设高标准 智慧“守护人”托稳米袋子菜篮子

2023年12月11日 | 硬件产品

点击:1

  • 产品概述

  连片良田内,农机忙碌穿梭,一茬茬水稻收割完毕后被立即送去烘干,一袋袋新米不到48小时就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蔬菜基地里,大棚内蔬菜鲜翠欲滴、长势喜人,每天出菜近30吨,保障市民拎稳菜篮子;功能强大的各式农机、高科技的各种智能设施,是稻麦、蔬菜生产的“守护人”……随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幅现代化农业生产全景图正在展现,助力托稳锡城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眼下,全市秋收秋种已完成,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助力下,全市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慢慢地加强,粮食稳产丰产根基越筑越牢。

  今年4月,记者在江阴市徐霞客镇方园村东区高标准农田采访时,这里还是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灰头土脸”的样子。最近再到这里,第一茬水稻已经收割、新一季麦苗也已播种完毕。“近1500亩规模的连片农田在江阴地区是数一数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田连成整片田,各类大型农机可以轻松下田,加上地下深埋的灌溉暗管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农户种粮轻松多了,种地积极性也更高了。”徐霞客镇农业产业科科长王高钟指着身后大片平坦整齐的麦田介绍说。截至目前,徐霞客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亩,到2025年末将完成10000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

  随着一个个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成,希望的田野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若干年前,东港镇以种植红豆杉闻名,自2017年退林还耕至今,全镇已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2098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5公斤,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增产增效显著。11月初,东港镇张缪舍村新改建完成的11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迎来了首茬南粳46水稻的丰收,新米订单不断。“水稻收割、小麦播种都机械化操作了,自动灌溉设施上水排水也很方便。今年还新建了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从收割、烘干、碾米到包装等全程机械化,48小时内就能完成。”种田大户徐伟元吃到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红利”。

  我市高标准农田在规划设计时就将农耕文化等元素融入田园建设,以“美丽田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模式搭好乡村振兴新平台,将“小田园”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挖掘出乡村振兴新流量。爬上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核心区的观景高台,80亩齐整农田尽收眼底,田间道路笔直宽敞,装饰有三色风车的竹制长廊、24节气主题栈道等农旅设施点缀其间,远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几个红色大字和农房上春夏秋冬的四季彩绘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片智慧农田示范区基于物联网技术打造了稻田智慧灌溉系统,还植入了田间小气候监测、墒情监测、灌区供水远程控制等多项功能,实现了节约灌溉用水和科学高效管理。”蒲市村党总支书记浦益锋介绍。如今,这里已形成“一季稻一季油菜花”的农田景观,“蒲市大米”这一自主品牌名气也慢慢变得响。

  和蒲市村类似的,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涌现出了宜兴市金兰村、锡山区太湖水稻园、港南村数字农田、滨湖区小南湾稻田帐篷等典型示范点,催生了丰产方花海、“晒秋”基地、稻田研学基地、稻田咖啡馆等网红打卡地,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田园环境、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非消极作用,成为都市居民休闲旅游的新选择。

  在省内率先出台《关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建议(2022-2025年)》,成功获批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制定印发《无锡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行动方案》,出台《无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就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法制保障……近年来,无锡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把合乎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着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新粮仓。今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万亩,实际开工建设12万亩。

  市民菜篮子拎得稳稳的背后,离不开一批生态化、智能化、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基地的生产保障。

  来到位于惠山区精细蔬菜产业园的万寿河蔬菜专业合作社,高档连栋温室大棚内的20亩松花菜长势喜人,即将进入采收期。“这批松花菜不仅外观圆整、颜色漂亮,个头也比一般市场上卖的要大,普遍在2至5斤重。”合作社负责人郜士团随意挑了一颗扒开数片叶子,雪白硕大的松花菜便显露出来。记者发现,松花菜的根部土壤里还埋着一些黑色管道。“这是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管道,每天9点左右自动浇灌,一般根茎类蔬菜用滴灌,叶菜类会用到棚顶安装的喷灌设备。”郜士团介绍,以前,夫妻两人最多管理5亩田,现在两人管理15到20亩田轻轻松松。

  一走进无锡四季农联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靓丽的翠色和暖暖的热气一同扑面而来。不同于传统的土培模式,这里的蔬菜都是水培的,菠菜、青梗菜、芝麻菜等被齐整地嵌在泡沫板里,掀开一看,蔬菜根系被基质固定住,非间接接触下方的营养液,在水肥一体化循环系统的滋养下茁壮生长。“这片水培蔬菜生产区约20亩,借助智能物联网技术搭建了营养液自动控制循环系统,可实现全封闭状态下的育苗和生产,产出的各类蔬菜达到直接生食标准。”现场负责人赵敏介绍,水培蔬菜生长的温湿度和光照全程可控,从出苗到餐桌只需30~40天,具有生长周期短、上市早、产量高、品质优、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

  硬件设施陈旧老化、生产能力偏低是不少蔬菜基地的通病,加之菜农老龄化趋势严重,推动蔬菜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为此,市属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三年行动已于近日全面启动,计划至2025年新建、改建保供基地3万亩,市属蔬菜基地总量将达6.94万亩、141个片区,大部分为百亩连片基地。

  目前,我市正围绕高标准建设要求,积极探索蔬菜基地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农田整理和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因地制宜推广连栋大棚和滴灌、微喷、水肥药一体化等高效设施,为保供增收打好基础;实施好机艺融合工程、智慧蔬菜工程,提高种植效益;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引入国有公司参与、推进品牌建设,确保市民的菜篮子拎稳、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