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耕新水肥一体化技术让麦田水肥管理实现精致化、精准化、精量化

2024年04月26日 | 五星体育节目回看点播

点击:1

  “打500公斤没问题,争取打到600公斤。”4月9日,看着眼前的1100亩青青麦苗,老丁心里升腾着无限希望。

  老丁叫丁信北,是莱阳市团旺信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目前,他流转了2600余亩土地,是莱阳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而他脚下的这片麦田,位于团旺镇南团旺村西,因土层浅、地力弱,以往小麦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

  只见麦田中央,已经铺设好黑色的主管、支管。在支管上,每隔40厘米左右连接了两条毛管,分别向两侧延伸到麦行间。细心观察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些毛管紧贴地面,铺设在麦苗根部,而且每隔15厘米左右就有一排细小的出水孔,孔中正均匀地向外滴着水滴,湿润着根际土壤,滋润着麦苗生长。

  老丁是莱阳首批在粮食生产上应用“水肥一体化”这一新技术的种植大户。前年,他试验种植了100亩。去年,又增加了300亩。经过两年试验后,老丁发现,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有三大好处——

  首先是省工省时。以前,仅浇水这一项,就需要30多个工;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只需要10个工,省工三分之二以上。而且,这1100亩麦田浇一遍的时间也从1个月减少到半个月。其次是省水。以前,每亩地用水50多立方米;用上水肥一体化后,每亩地只用水25立方米-30立方米,节水50%左右。最重要的是,小麦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以前,麦苗长高后,喷灌车进不了地,最关键的是灌浆水浇不上,既影响了产量也影响了籽粒的饱满度,水肥一体化设施铺好后,既能浇上灌浆水,还能结合使用水溶肥,小麦亩产可提高100多公斤,且麦子籽粒饱满,能卖上更好的价钱。

  正是看到这些好处,今年,老丁下定决心,一下子在这1100亩麦田里全部装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

  不只是老丁一家,在莱阳市,去年就推广了4万亩水肥一体化,今年还将推广8万亩。

  原来,近两年,烟台市持续深入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4月9日,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莱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来到老丁的田间指导。

  “水是农业的命脉。这些年,随着规模种植的发展,浇水问题成了种植大户生产中比较头疼的事情。”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廷利说,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软管喷灌等,轮灌周期长、用水量大,造成水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因此,水肥一体化滴灌、微喷等方式,慢慢的受到种植大户的重视,利用面积也慢慢变得大。

  在他看来,水肥一体化能实现水肥的精准供应、精量使用、精致管理。比如,滴灌方式可以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

  以这次浇灌拔节水为例,根据田间观察,虽然土壤出现旱相,但麦田没再次出现脱肥现象。因此,他建议老丁这次滴灌只进行水分补充,不补充肥料。等到了开花灌浆期,小麦对水肥的需求量大,能配合浇灌浆水进行施肥。这样既能保证小麦的水肥需求,又能避免小麦前期旺长、后期倒伏。在有限的水源条件下,能够尽可能多地浇灌耕地。

  根据作物水肥需求规律来供给水分和养分,能大大的提升肥料的吸收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产效果很明显。

  “以前,施肥方式比较粗放。往往在浇起身拔节水的时候就开始撒肥料,亩均30斤-40斤,肥料的实际利用率大约在40%,即便是开沟施肥,利用率也仅有50%。而现在肥料后移,分次使用,用在关键的开花灌浆期,结合滴灌方式,亩均施肥20斤-30斤,节肥1/3,而且利用率能达到80%。”王廷利说,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同时,产量较传统管理方式增加10%-20%。

  王廷利介绍说,以前,农户们超量不合理使用化肥,轻易造成氮素养分在土壤中大量堆积。在降雨、浇水等作用下,氮素以地下淋溶、地表径流等方式从田块迁移至地表或地下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通过降低肥料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有效减轻化肥超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

  “所以,对大田作物来说,这种水肥一体化技术符合农业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王廷利说。

  听了王廷利的讲解,老丁更服气了:“明年要是条件允许,这2600亩地就全部铺上水肥一体化设施,争取多打粮、打好粮。”(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王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