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创新治水理念

2023年11月18日 | 城市水务

点击:1

  前不久,河海大学主持的国家“863计划”重大科学技术专项“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探讨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经过河海大学及苏州科技学院专家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还水城苏州一双明眸。不仅如此,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水动力循环为核心、控源为基础、生态工程为补充手段的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

  方案,形成了江南城市河色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建立起人水亲和的自然景观,将古城区水环境质量改善与古典园林风貌的保护有机结合,为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增添了魅力。

  拙政园和沧浪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两园之水以前每到季节变换之时,因藻类的过度生长,水质便会出现浑浊、发绿、变臭,底泥上浮,给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留下了负面印象。工程实施后,有机污染物浓度大为降低,藻类的恶性繁殖得到一定效果控制,水体自净能力得以增强,清澈度和透明度明显提高,山、石、亭、榭等景观复又相映生辉。

  令人欣喜的,不单单是这些变化,还有在实施这一项目中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点。该项目以城市河网区滞留水体的水动力改善为纽带,根据城市河网水体污染程度的空间差异性,考虑古城居民及园林独特风貌的景观要求,集成原位或异位的生物净化组合技术、水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及长效运营政策管理保障,所形成的河网水体及园林水体的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的集成技术,与国内外已有的城市水体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技术相比,在理念及技术方面都有所突破,具有非常明显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据河海大学专业的人介绍,该项目的技术突破核心为城市河网水动力分级循环控制技术;提出的局部重污染河道水质改善的生物―生态协同调控技术、园林水体修复的水动力循环―生物净化组合技术、城市河网区水质改善综合治理模式,在技术与景观相宜、功能定位与除污效能协调方面有创新;双循环两相(BICT)生物处理工艺、生态护坡面源控制及水质净化等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苏州古城区水环境及类似河网地区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湖泊河网水体众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水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和谐的环境,水环境是和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华东及华南地区有着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住宅市场正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住宅产品要提高档次和品位,景观水体是必不可少的,其水体水质也面临着怎么样保持的问题。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下,该研究成果形成的系统技术推广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在具体的推广方式上能采用灵活的市场手段,依托有关环境工程公司,工程总承包、设计咨询、设备授权生产以及专利技术转让的方式均能够使用。研究成果中的各单项技术均有各自的效能,可视不同的水体情况单独或者联合使用。

  第一、城市河网水动力分级循环控制技术。河网水系滞流是江南城市河网区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该课题通过城市河网水系的水动力条件改善和水动力条件控制技术探讨研究,提出城市河网水系适宜的水动力控制条件和水动力控制方式,目前已经与苏州市水务局和环保局合作,应用于整个苏州市古城区。应用根据结果得出,研究成果对于古城区重污染河道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明显。

  第二、浮床植物生物填料集成技术。浮床生物填料集成技术经先期示范研究取得成功后,已于2005年6月成功应用于苏州吴中区?直古镇景区西汇河客水污染控制工程,效果非常明显。此外,浮床植物是浮床生物填料集成技术应用于水质净化的重要载体,但存在管理困难及换季茬接等技术难题。该示范工程由于采用经济植物(冬春采用水芹菜,夏秋采用水蕹菜),不仅成功实现茬接,而且其带来的可观收益为浮床的后续管理提供了条件与可能。

  第三、生态集雨沟。由课题组开发的生态集雨沟已成功应用于娄江新村、相门新村的雨水收集系统示范工程中,目前已与苏州市排水处合作将在苏州市区大范围的应用。

  第四、园林水质改善集成技术。该研究成果在拙政园、沧浪亭示范工程中应用,取得显著效果,使两处园林整体水域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江南园林池塘、水系支流河道、小型浅水湖泊、城市公园景观水域、居住区景观水体的水质修复和保持。在课题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就具体水质进化设施及其施工工艺问题,课题组还与公司进行了交流与合作。目前课题组已与浙江宏宇环保有限公司就曝气机怎么来适应河道宽度、深度等变化进行设备改进方面的探讨,并作了相应的改造;与浙江振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就课题组开发的适合于低流速甚至滞流水体的仿生填料的试制与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就技术转让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洽谈。此外课题组还将与相关企业就浮床规模化、产业化等有关问题以及面源控制的相关设备的转让进行洽谈。